高中文言文实词(三)
爱:
- 喜爱.《师说》: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。”
- 爱护.《陈涉世家》:“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。”
- 怜惜;同情.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若爱重伤,则如勿伤。”
- 亲爱的;心爱的.《柳毅传》:“见大王爱其女牧羊于野。”
- 吝啬.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吾何爱一丰?。”
- 爱好.《阿房宫赋》:“秦爱纷奢,人亦念共家。”
鄙:
- 边远的地方。《为学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”
- 鄙陋,鄙俗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- 轻贱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人贱物亦鄙,不足迎后人。”
- 鄙薄,轻视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孔子鄙其其小器。”
- 谦词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敢竭鄙诚。”
安:
- 安宁;安全.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安山。”
- 安逸.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
- 养;奉养.《曹刿论战》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
- 安置;安放.《失街亭》:“离山十里,有王平安营。”
- 安心;习惯于.《柳敬亭传》:“敬亭亦无所不安。”
- 表处所.哪里;什么地方.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安在?”
被:
- 被子。
- 覆盖。《促织》:“成归,闻妻言,如被冰雪。”
- 遭受;蒙受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秦王复击轲,被八创。”
- 表被动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
- 通“披”(pi),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将军身被坚执锐,伐无道。”
薄:
- 草木丛生的地方。《涉江》:“露申辛夷,死林薄兮。”
- 微少;微薄;浅薄。《促织》:“不终岁,薄产累尽。”
- 厚度小,与“厚”相对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狐裘不暖锦衾薄。”
- 鄙薄;轻视。《出师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。”
- 通“迫”,迫近,靠近。《涉江》:“腥臊并御,芳不得薄兮。”
- 通“迫”,附着,混杂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与饮食之所相薄。”
- 减轻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薄赋敛,广畜积。”
拜:
- 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。两手合于掌于胸前,头低到挨着手,后世指下跪叩头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,谨拜表以闻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”
- 授给官职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又以相如功大,拜为上卿。”
- 接受任命。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于是辞相印不拜。”
兵:
- 兵器;武器。《殽之战》:“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- 军队;士兵。《谋攻》:“不战而屈人之兵。”
- 战争;军事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兵旱相乘,天下大屈。”《教战守策》:“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。”
- 战略。《谋攻》:“战上兵伐谋。”
达:
- 通畅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撰长书以为贽,辞甚畅达。”
- 到;到达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指通豫南,达达于汉阴。”
- 通晓,明白。韩愈《张中丞传后叙》:“其亦不达于理矣。”
- 豁达;心怀宽阔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。”
- 显达;显贵。《出师表》: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候。”
- 有道德、学有问的人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”
- 传达;送到。《柳毅传》:“时有宦人密侍君者,君以书授之,命达宫中。”
本:
- 草木的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”
- 根本;基础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欲行之,刎盍反其本矣。”
- 根本;基础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欲行之,刎盍反其本矣。”
- 本源;根源。《原毁》:“为是者有本有原,怠与忌之谓也。”
- 依照;依据。《图画》:“虽理想派之作,亦先有本,乃增损而润色之。”
- 堆原,考察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抑本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欤?”
- 本来的,原来的。《孟子·鱼我所欲也》:“此之谓失其本心。”
- 这里的;自己的。《采草药》:“用芽者自从本说。”
- 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是无难,别具本章。”
- 书籍的一册。《活板》:“若止印三二本,未为简易。”
病:
- 病加重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”
- 泛指疾病。《察今》:“病万变,药亦万变。”
- 重病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君之病在肌肤。”
- 生病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每朝时,常称病。
- 弊病;毛病;缺点。《原毁》:“不如舜,不如周公,吾之病也。”
- 羞辱;伤害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非独见病,亦以病吾子。”
- 担忧;忧虑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病无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”
表:
- 外衣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子贡乘大马,中绀而表素。”
- 外表;外面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江表英豪咸归附之。”
- 上面。《复庵记》:“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。”
- 标记;标志。《察今》:“循表而夜涉。”
- 臣下给皇帝的奏章,如《出师表》、《陈情表》。
操:
- 拿着;携带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”
- 掌握;控制。《韩非子·定法》:“操杀生之柄。”
- 持用;采取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而议事每不合,所操之术多异故也。”
- 从事。《促织》:“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业,久不售。”
- 节操;品行。《史记·张汤传》:“汤之客田甲,虽贾人,有贤操。”
- 琴曲。《列子·伯牙与钟子期》:“初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。”
- 操守;品行。《楚辞·七谏·沉江》:“正臣端其操兮,反离谤而见攘。”
陈:
- 古指台阶,及台阶下的地方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狗马实外厩,美人充下陈。”
- 陈列;摆列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诸郎中执兵,皆陈殿下。”
- 陈述;陈说。《荆轲剌秦王》:“恐惧不敢自陈。”
- 旧;旧的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。”
- 交战时的战斗队列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广行无部伍行陈。”
- 列阵;布阵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既陈而后击之。”
冲:
- 向上冲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。”
- 虚;空虚。《老子》:“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”
- 谦虚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。”
- 交通要道。《失街亭》:“今令汝接应街亭,当阳平关冲要道路,总守汉中咽喉。”
- 快速向前冲。《雁荡山》:“原其理,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,沙土尽去。”
- 碰撞;冲击。《黔之驴》:“稍近,益狎,荡倚冲冒。”
- 侵袭;侵犯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其筋骸之所冲犯。”
尝:
- 吃;品尝。《察今》:“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”
- 尝试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我虽不敏,请尝试之。”
- 经历;遇到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技经肯綮之未尝,而况大軱乎!”
- 曾;曾经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
诚:
- 真诚;诚实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。”
- 诚心。《陈情表》:“愿陛下矜悯愚诚。”
- 真实;真实的。《史记·扁鹊列传》:“子以吾言为不诚,试入诊太子。”
- 实在;确实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臣诚知不如徐公美。”
- 果真;如果确实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楚诚能绝齐,秦愿献商、於之地六百里。”
多:
- 数量大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石苍黑色,多平方,少圜。”
- 多多地;大量地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。”
- 称赞;赞美。《五蠹》:“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。”
- 只;仅仅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多见其不知量也。”
绝:
- 断;断绝。《共工头触不周山》:“天柱折,地维绝。”
- 隔绝;隔断。《三峡》:“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”
- 绝交;断绝往来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楚怀王贪而信张仪,遂绝齐。”
- 停止;止歇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。”
- 绝命;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我命绝今日,魂去尸长留。”
- 横渡。《劝学》:“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”
- 旧诗体裁之一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:“我且高吟一绝,看他则甚。”
- 到极点的;不能超越的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。”
- 《核舟记》:“佛印绝类弥勒。”《游黄山记》:“众壑纵横,真黄山绝胜处。”
- 绝对;完全。《促织》:“而心目力俱穷,绝无踪响。”
审:
- 详细;周密。《促织》:“审视,巨身修尾,青项金翅。”
- 仔细观察;考察。《察今》:“故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。”
- 清楚了解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”
- 审问;审判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馀经秋审,皆减等发配。”
- 确实;的确。《梅花岭记》:“先生在兵间,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,抑未死耶。”
- 谨慎;慎重。《韩非子·存韩》:“兵者凶器也,不可不用也。
善:
- 好;善良。《〈论语〉六则》: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- 喜欢;羡慕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”《陌上桑》:“罗敷善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”
- 表示赞许。同意的应答之词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王曰:‘善。’乃下令。”
- 好的行为;长处。《墨池记》:“惟王君之心,岂爱人之善,虽一能为以废,而因为及其迹邪?”《原毁》:“一善易能也。”
- 亲善;友好。《鸿门宴》:“楚左尹项伯者,项羽季父也,素善留侯张良。”
- 善于;擅长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”《卖油翁》:“陈康肃公尧咨善射。”
- 好好地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,秦王必喜而善见臣。”
- 熟悉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我看着面善,心里就算是旧相识。”
- 通“缮”。修治;整理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善刀而藏之。”
并:
- 合。《六国论》:“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。”
- 兼并;吞并。《过秦论》:“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”
- 并列;挨在一起。《与妻书》:“吾与(汝)并肩携手,低低切切。”
- 一并;一起。《涉江》:“腥臊并御,芳不得薄兮。”
- 连。《芋老人传》:“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。”
- 并且。《〈黄花冈七十二一烈士事略〉序》:“予为斯序,既痛逝者,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。
施
- 实施;实行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今王发政施仁,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。”
- 施展;使用。《促织》:“靡计不施,迄无济。”
- 施加;推与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- 搽抹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唇若施脂。”
- 施舍;给予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留待作遗施,于今无会因。”
- 恩惠;好处。《殽之战》:“未报秦施而伐其师。”
- 设置;安放。《口技》:“会宾客大宴,于厅事之东北角,施八尺屏障。”
- 通“弛”。放松;解除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遣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。”
(yi) - 邪;斜。《韩非子·诡使》:“谄施、顺意、从欲以危世者,近习。”
- 斜行。《孟子·离娄》:“蚤起,施从良人之所之。”
(yi) - 延伸;延续。《叶公好龙》:“于是天龙闻而下之,窥头于牖,施尾于堂。”
悲:
- 悲哀;伤心。《柳毅传》:“悲泗淋漓,诚怛人心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
可悲的。《察今》:“以为治岂不悲哉。” - 怜悯,同情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余悲之,且曰‘若毒之乎?’。”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使来者读之,悲予志焉。”
- 顾念;怀念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游子悲故乡。”
- 悲伤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。”
废:
- 舍弃;停止。《齐桓晋之事》:“然则废衅钟与?”《陈情表》:“臣侍汤药,未曾废离。”
- 废黜;罢黜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谓功业可立就,故坐废退。”
- 衰败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政通人和,百废待兴。”
- 秃败;倒塌。《扬州慢》:“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”
- 负伤;残废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,乃引其匕首提秦王。”
- 浪费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今若断斯织也,则捐失成功,稽废时日。”
- 失望;颓废。《原君》:“其欲得天下之心,有不废然摧泪者乎。”
就:
- 接近;靠近;趋向。《劝学》:“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邂逅不如意,便还就孤。”
- 上;上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乃谢客就车。”
- 就任;就职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具以表闻,辞职不就。”
- 参加;参与。《芋老人传》:“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。”
- 承受;接受。《殽之战》:“使归就戮于秦。”
- 择取;效法。《原君》:“去其不如舜者,就其如舜者。”
- 成就;成功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。”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轲自知事不就,倚柱而笑。”
- 看;观赏。《过故人庄》:“等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
- 向;从;跟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余尝就老胥而求焉。”
- 就着;根据。《芋老人传》:“然就其不忘一芋,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。”
- 即便;即使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法正传》:“就复东行,必不倾危矣。”
- 即,便。《红楼梦》:“至院外,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。”
却:
- 退;后退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因持璧却立。”
- 打退;击退。《六国论》:“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”
- 推却;推辞;拒绝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王者不却众庶。”
- 去;去掉。聂夷中《伤田家》:“医得眼前疮,剜却心头肉。”
- 回头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却与小姑别,泪落连珠子。”
- 再;重;又。《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。”
- 通“恰”,刚刚。《长亭送别》:“却告了相思回避,破题儿又早别离。”
疏:
- 疏导;疏通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疏之欲其通。”
- 疏远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王怒而疏屈平。”
- 分;分散。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“上裂地而王之,疏爵而贵之。”
- 稀疏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。”
- 少;稀少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妾久疏谈笑。”
- 粗疏。《史记·范雎列传》:“其于计疏矣。”
- 粗糙的米。韩愈《山石》:“铺床拂席置羹饭,疏粝亦足饱我饥。”
- 分条陈述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敢竭鄙怀,恭疏短引。”
- 给皇帝的奏议。如《论积贮疏》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- 古书注释的一种。不仅注释古书原文,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。
- 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志诚张主管》:“今日是员外生辰,小道送疏在此。”
见:
- 看;看到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见牛未见羊也。”
- 遇见;碰见。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。”
- 见面;会面。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见。”
- 拜见;谒见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于是入朝见威王。”
- 召见;接见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坐章台见相如。”
- 知道;懂得。《示儿》:“乃翁见事可怜迟。”
- 听见;听到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总不许见哭声。”
- 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见。”
- 用在动词前,表被动,译为“被”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
- 在动词前,表示说话人自己,可译为“我”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君既若见录,不久望君来。”
Xian - 同“现”,出现;显现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锥之处囊中,其未立见。”
- 使……拜见。《荷蓧丈人》:“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见其二子焉。”
得:
- 获得;得到;取得。与“失”相对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汉皆已得楚乎?”
- 贪求;贪得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戒之在得。”
- 心得;收获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,……往往有得。”
- 得意;满足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。”
- 领会;理解。《朝三暮四》:“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”
- 合适;恰当。《六国论》:“此言得之。”
- 实现;达到。《信陵君窍符救赵》:“自王以下,欲求报其父仇,莫能得。”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。”
- 能;能够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项王自度不得脱。”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”
- 应该;应当。《鸿门宴》:“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
10.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。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学得琵琶成,名属教坊第一部。”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” - 必须。《红楼梦》:“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。”
笃:
- 忠诚;厚道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仆道不笃,业甚浅近。”
- 坚定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
- (病)重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欲奉诏奔驰,则刘病日笃。”
- 很;非常。《南史·文学传》:“盖由时主儒雅,笃好文章。”
分:
fēn
- 剖开;分开。《谋攻》:“倍则分之。”?滕王阁序》:“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”
- 半;一半。《三峡》: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天日。”
- 分配;分享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
- 区分;辨别。《荷蓧老人》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”
- 春分;秋分。《左传》:“日过分而未至。”
- 成;事物的在十分之一。《祭妹文》:“减一分则喜。”
- 长度单位,十分为一寸。《核舟记》: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。”
fèn
- 职分;名分;本分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欺于郑袖。”?﹤指南录﹥后序》:“予分当引决。”
- 情分;情谊。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:“恩爱苟不亏,在远分日亲。”
- 缘分;福分。刘禹锡《寄乐天》:“幸免于斯分非分。”
- 才分;天分。《颜氏家和训·杂艺》:“良由无分故也。”
- 料想。《苏武》:“自分已死久矣。”
闻:
- 听见;听到。《木兰诗》:“不闻机杼声,惟闻闻女叹息。”
- 听说;得知。《殽之战》:“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,敢犒从者。”
- 报告;上报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愿以闻于官。”
- 见闻;知识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。”
- 名声;名誉。《论语》:“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”
- 闻名;传扬。《出师表》:“不求闻达于诸侯。”
报:
- 断狱,判决罪人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闻死刑之报,君为流涕。”
- 报恩;报答。《陈情表》:“尽节于陛下之日长,报养刘之日短也。”
- 报仇;报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然则将军之仇报,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。”
- 答复;回信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计未定,求人可使报秦者。”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。”
- 到……去,前往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卿但暂还家,吾今且报府。”
次:
- 临时驻扎和住宿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伯素服郊次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操军不利,引次江北。”
- 按顺序排列,次序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奉樊於期头函,而秦武阳奉地图匣,以次进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吴广皆次当行。”
- 在排列上次一等。《<论语>十则》:“多见而识广,知之次也。”《谋攻》:“凡用兵之法……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。”
- 及,到。《刘东堂言》:“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,衔之次骨,或至相殴。”
- 次,回。表示动作的次数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历险数次。”《失街亭》:“某引兵冲杀十余次。”
刺:
- 扎,用尖利的东西刺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‘非我也,兵也’?”《周处》:“处即刺杀虎,又入水击蛟。”
- 尖利像针的东西,物体的尖端。陆龟蒙《蔷薇》诗:“中含芒刺欲伤人。”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若有芒刺在背。”
- 斥责,指责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”《屈原列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,中述汤武,以刺世事。”
- 名贴,相当于后来的名片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即门者持刺入,而主者又不即出见。”
- 担任州刺史或郡守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,梦得于是改刺连州。”
察:
- 仔细看;观察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。”
- 看清楚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。”
- 考察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也。”
- 清楚;明白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
- 考察举荐;选拔。《陈情表》:“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,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。”
- 督察。《邵公谏厉王弥谤》:“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。”(补察:弥补过失,督察是非。)
案:
- 盛食物短腿不把盘.《长亭送别》:“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,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。”
- 几案,矮长桌.《赤壁之战》:“因拔刀斫前奏案。”《熟读精思》:“凡读书,需整顿几案。”
- 文书;案卷.《陋室铭》:“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”
- 通“按”.用手压或摁.《订鬼》:“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。”
- 通“按”.察看;考察.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召有司案图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”
- 按照,依照.《荀子·不苟》:“国乱而治之者,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。”
- 于是;就.《荀子·臣道》:“是案曰是,非案曰非,是事中君之义也。”
哀:
- 悲痛;伤心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伏尸而哭,极哀。”《柳毅传》:“词毕,又哀咤良久。”《阿房宫赋》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。”
- 怜悯;同情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是其为人,哀鳏寡,恤孤独,振困穷,补不足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之乎?”
- 丧事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汉王为发哀,泣之而去。”
将:
- 搀扶;扶持。《木兰诗》:“爷娘闻女来,出郭相扶将。”
- 带领;携带。《塞翁失马》:“居数月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”
- 拿;持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果品酒馔只顾将来。”
- 将就;随顺。《新婚别》:“生女有所归,鸡狗亦得将。”
- 想要;打算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齐师伐我,公将战。”
- 把;用。《祭妹文》:“可将身后托汝。”
- 抑或;还是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先生老悖乎,将以为楚国祆祥乎?”
- 假若;如果。《祭妹文》:“今而后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?”
- 假若;如果。《祭妹文》:“今而后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?”
- 用于动词后,以助语气。《卖炭翁》:“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”
- 且;又。表顺承。李华《吊古战场文》:“人或有言,将信将疑。”
景:
- 日光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景翳翳以将入,抚孤松而盘桓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至若春和景明。”
- 景致;景色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访风景于崇阿。”
- 景物。李白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》:“况阳春召我以烟景,大块假我以文章。”
- 大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心百元首,承天景命,善始者实繁,克终者盖寡。”
- 同“影”。阴影;影子。《过秦论》:“天下云集响应,赢粮而景从。”
本文作者:kurumit3
本文链接: https://kurumit3.top/2020/04/20/%E9%AB%98%E4%B8%AD%E6%96%87%E8%A8%80%E6%96%87%E5%AE%9E%E8%AF%8D/
文章默认使用 CC BY-NC-SA 4.0 协议进行许可,使用时请注意遵守协议。
评论